您好,欢迎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官方网站!

《大舞台》杂志

《大舞台》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《大舞台》杂志 > 《大舞台》

《大舞台》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文章—《大舞台》我的启蒙老师

发布时间:2018-09-05 11:12:52   点击量:

  《大舞台》我的启蒙老师

  王 瑛

  少小离家参加工作,跟班学艺。可能因为从小在剧团里长大,潜移默化的一些东西,会让我比一般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强一些。除了每天的常规训练学习以外,满足不了我另一方面的需求,那就是——看书。所有课程的安排没有文学类的,这让我感觉缺少什么。

  考进剧团十五岁之前,我是每天写完作业,把父亲从图书馆借回来的文学作品和他错着时间节点偷偷看完的。能记得有长篇小说《李自成》《欧阳海之歌》《三家巷》《山菊花》《保尔.柯察金》、高尔基三部曲甚至有当时刚出版的《第二次握手》等文学作品。工作后,自己可以主宰支配每月的工资,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。在陕西家里时母亲还订阅《大众电影》杂志,我是每次都要把它翻看无数遍,更何况工资自己可以做主了呢,积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后,便做了一件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有远见的事情。

  那时候每月工资三十二块五,除去伙食费和零用还能剩一些,存了几十块钱后,便去找收发员要来定杂志的大黄本,仔细的看了一上午,根据积攒的钱数,选了三本戏剧类杂志,其中一本就是河北的《大舞台》,选它是这个杂志的名字吸引了我。从1986年开始,我订到了2007年,中间中断了几年时间。

  一、《大舞台》是我青年时代学习戏剧的窗口。

  这本杂志打开了一扇精美的窗口,让我看到了燕赵风骨和人文情怀。这种情怀来自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故事,少年时代电影《小兵张嘎》《地道战》《地雷战》《平原作战》不知看过多少遍,所以,也想看看那块土地上的戏是怎么演的。双月刊的等待,会让我经常把看过的《大舞台》翻来覆去看无数遍,有的张页都有了油渍。每一期看的都很仔细很认真,用心揣摩其中每篇文章和剧本,也在每一期里认识、知道了很多大作家大导演大演员大评论家。让我的眼前时常有美丽的画面在涌动,有生动的人物在跳跃,心的澎湃总会让年轻的我激动不已。

  《大舞台》的精彩吸引着我,让我爱不释手。

  这里的戏曲我喜欢《钟馗》《节振国》《劈山救母》《胡风汉月》《月嫂》……

  这里的话剧我喜欢《秋天的牵挂》《帘卷西风》《班禅东行》《棋盘岭》《雾蒙山》……

  2012年在评选国家艺术精品工程时再看《雾蒙山》仍是那样感动,那样深刻。

  一本杂志拓宽了我的视野,让我像干涸的小草需要营养一样贪婪的吮吸和攫取着她的养分。这几本杂志伴随我的青春时光,它们的相伴让我的人生增添了无数光彩,因为它们的滋养我比同龄人走的更久远,看的更宽广。

  二、《大舞台》开启了我人生另一扇门——剧本创作,她是我戏剧创作的启蒙老师。

  小时候看的电影《青松岭》的作者——孙德民,居然也在这里发表剧本、剧评、文章、感想等等,无来由的冲动和亲近感,一下子激活了我的文学创作梦。而在《大舞台》的诱惑下,我爱上了剧本创作这个苦差事。这个比当演员不知要难多少倍的苦差事,却让我坚持到现在,寄托着我的梦想、理想和信仰。是这苦差事让我的业余生活变的更忙碌和充实起来。

  尽管直到今天还没有勇气将一些拙作投向《大舞台》,但却让一个少年时有文学梦的女孩子,在这里接触到剧本创作。在《大舞台》里我学会了创作剧本最基础的知识和领略了高屋建瓴的研讨、分析、评论;拜读了很多大家和名家的剧本;著名导演的阐述;演员塑造角色的感悟和体会。是她让我知道了,我的生活局限以外的世界和戏剧。她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,坚定了我对戏曲艺术的不懈追求!

  三、《大舞台》的艺术魅力,让她独树一帜坚持到今天。

  河北省这块风水宝地,是出好戏的窝子,是培育好作家的沃土,是诞生好演员的摇篮。《大舞台》风雨六十年,走的是那样艰辛又扎实,因为经过她这个熔炉里打造出来的人和戏。都是经过精心培育、精心呵护、精心施肥、精心料理,才结出了累累硕果的。

  那一长串的剧名,是几代艺术工作者的努力,凝结的心血和智慧。五十年代的《红旗谱》,六十年代的《青松岭》《战洪图》,七十年代的《艳阳天》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,八十年代的《班禅东渡》《张灯结彩》,九十年代的《女人》《十三世达赖喇嘛》,二十一世纪初的《帘卷西风》《棋盘岭》,直到《雾蒙山》等等。这些剧目有的是在现场观看的,有的看的是电视资料和文字图片资料,她引领着我在这个大舞台上不光学习戏曲,更对话剧情有独钟的偏爱。

  这方舞台几十年的辉煌和繁荣,为中国戏剧艺术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,更看到了他们的突破和探索精神,也看到了他们的精神风骨和不懈地艺术追求,那种悲壮凄凉的崇高让人久久怀念难忘。

  (王瑛,新疆建设兵团秦剧团团长)